星期二, 四月 10, 2007

试论跨文化交流中的自信


一、文化交流的现状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自80年代开放经济以来,中国国门大开的结果是再一次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北京大学教授周一良在其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前言作了这样的概括: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也不排除中外的某一方,某一时期中,某一领域内,单方面影响比较大,比较深,但现在中外交流的总趋势是互相比较,互相促进,总的成果是共同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与外界交流,吸取营养,以丰富充实自己,才能在政治、经济上,文化各方面辉煌发展,历史上气象恢宏的汉唐盛世就是这样。

踏入21世纪的文化交流景观,中外文化的碰撞所激起的火花,似乎更胜汉唐的盛况!

在文化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一般上文化是从高势能向低势能文化流动,低势能的文化在被动的格局里,只能去接受高势能文化,此种文化流动符合文化交流的规律。

年轻的新生代对高势能文化的理解,往往与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术成就挂钩,甚少思维文化的深义其实可以是民族性的精神结晶。作为世界的一员,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拥有自身的功能特点,可惜在西方文化强光的照射下,年轻一代的中华子民对自家文化的信心,似乎更显暗淡!

本来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在平视心态的交流原则下,必然趋向相互影响,相互渲染和相互补充的道路,但西方手握世界经济、军事、政治等的主导权,文化上的交流条件,无疑也相对的占上风;再加上许多年轻一代的中华子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常常甘于沉醉在“全盘西化”的虚荣感里。

上海、北京、香港等城市除了知识份子把西化当成是人生目标、时代潮流之外,处处也可见西化的意识形态在其城市硬体和软体的构建上表露于形。西方的一些先进的高势能文化,以输出为主,中华民族本着虚心学习的心态,以接受为主,本无可厚非;但身负数千年优良文化底蕴的实力,如果只知一味地接收外来文化,却不在文化输出方面下功夫,甚至自卑的认为自家缺乏可登大雅之堂的文化供别人学习,那才真的让人心忧!

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就无所谓思想的深度,民族灵魂深处的方向也容易迷失,对外来文化趋之若鹜,饥不择食,也就必然导致自卑或狂妄的极端心态取向。

文化的交流不会是自然的交流,它存在主客观的条件,高势能文化会流向低势能的文化,低势能的文化才有可能吸取高势能的文化,文化的交流是在特定的文化接受和传播机制形成后才可以实现。

因此,文化交流之前有必要在心理上先预设接受和传播的机制,建立健康的交流心态,如此才能以即不仰视,也不俯视的视角,从容的将具有本土色彩的文化区域化和国际化。

二、文化交流的心理建设

接受的机制

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由四方八面传入时,往往是无法以既定的检视方式来过滤,但却可以从政治或教育的角度去设定某种措施,避免本土文化完全被外来文化侵蚀的厄运。

在政治方面,照顾外来文化的吸收是发展自己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在过渡的期间,同时采取适度的文化保护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向海外招手的同时,不忘重新包装自己跨步海外,才能有效的为进行各个领域和层面双向文化的交流作好准备。

其中,可行的方法是极力推动本土文化的教育和发展,将自己对本土文化的卑视和误解,转化为自信和理解的境地;从文化载体的形式表现到文化精神的建设;从民间文化的迷信流传到将文化学术化、知识化的升华;再从知识流到意识流,将本土优质的文化部分融汇到每一个中华子民的血液当中,让它得以持续性的发展和发扬光大。

这种心理建设和教育措施,并非在建筑堡垒,固步自封,而是为了让年轻一代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保留并发扬优良的部分,让劣质的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自主生灭。只有了解自家的文化之后,才能对自家文化的走向作出理性的思维和取舍,即不食古不化,又不会在外来文化跟前失去应有的自信。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有赖智慧的眼光和细心的筛选,只要是先进的,优于自己的,有别于自身的异域文化可供学习和借鉴的,都是值得我们去吸取的文化。另一方面,在面对文化交流时所出现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当以包容与和谐做缓冲的努力,避免大民族主义思想的桎梏。如此的文化接受标准,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落后的地方,萌生不甘沉沦的良好心态,不断审视自己,开拓新的优良的文化发展平台。

传播的机制

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向外辐射,可以影响周遭,这种势能势如破竹,难于抵御,就像元朝的蒙古族和清朝满族的游牧文化最后被高势能的农耕文化所融化一样。

优质的中华文化,在经济和科技挂帅的当代,想要输出优良的传统文化,显得力不从心。这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接轨时,都无法完全避免的困境;但这困境并非毫无出路,悠长的中华民族历史告诉我们,关关难过关关过,其中一个优良的中华民族素质就是永不言退,越难越勇,坦然面对问题,而正是如此的素质,是后生代应秉持和延续的文化!

《易经》与电脑数码科技的通性

当代电脑科技的高度发展,使方块字的汉语言陷入难学难认难读的窘境。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根,也是民族文化的命脉,原为拉丁文字而设计的电脑技术,对汉语言文字来说,是一场文化与科技的较劲,更是一个民族存亡问题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

经过若干的探讨和思考,今日广泛所采用的汉语拼音,虽谈不上是最完美的对策,但却不失为可行性高的解套方法。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对如何保留本土语言文化的同时,去适应国际交流时所将面对的其它语言问题去作出努力。

先进的电脑科技是数码科技的最高表现,它象征人类的科学正式踏入全面性的数码科技时代。数码的最基本结构理念是以0和1来描述电子技术中“开”和“关”两种状态,有学者认为这与《易经》对宇宙的阴阳二元描述的哲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将“阴”比作电子物理学上的0,将“阳”比作1,则八卦就相似数学里用二进制数代表的0到7的八进制数,由此延伸出来的六十四卦便相对成了从00到77的八进制,它们的运行本质都是从二进制中的0和1运算萌生出来的,好比《易经》中的阴和阳。

这种看似简单的阴阳二元论,经由运用在科技理念的发展上,所开发出来的数码技术,令人感到《易经》哲理即高深莫测、又实实在在。《易经》的本意也许有如许多人认为的是为了勘探天气、卜筮算卦、预测吉凶祸福,对高科技的现代来看俨然一无是处;但稍加钻研,再运用西方的科学逻辑思维和求证精神,融合《易经》哲理,不难发现它的理论和科学技术中的原理是有许多惊人的相通之处,只要善于衔接融汇运用,它们所可能碰撞出的火花不容忽视!

中医学

中华民族浩瀚的优质文化大海当中,经络学的研究更是一鸣惊人!

随着西医的发展,先进的医疗仪器与医术结合的科学效用,相比较之下,许多人开始怀疑中医经络学的可靠性,西方人更是视之为无稽之谈,直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院士祝总骧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运用电子学、生物化学、声学和形态学等多种学科的检测手段,准确地揭示了人体14条经脉线的分布位置,并提出“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网络结构的调控系统”,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的科学性。(《针灸经络生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北京出版社,1989年))

2002年在英国因火车出轨意外而受重伤的凤凰卫视主播刘海若,被英国医生判断她已经“脑死亡”而束手无策的时候,刘海若的家人决定将她转往北京宣武医院接受中西医的合力治疗,过后奇迹般的康复!

中华民族的经络学是中医学的核心,而中医在癌症、脑神经科、心血管疾病、老人疾病等方面的治疗与研究,并不比西医逊色。刘海若的主治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凌峰教授认为,刘海若成功康复,正是北京医学界成功结合中西医疗原理的成果。

刘海若受益于中西医疗文化交融的事实,只是千千万万例子中的一个。这是一个跨医学知识与文化交流的辉煌成果!

人天合一

中华文化中常见的“与天奋斗,其祸无穷。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方能延绵不已”的文化习性,间接造就了风水学与气功学。

气功学与中医学的配合调养,对人的健康生活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西方的快餐文化所造成的许多肥胖问题,中医所提供的药膳饮食观和气功学所提倡的养生观,有助扭转潦倒的都市生活方式。

按照周易理论对人类生存、生活、工作场所以及丧葬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结论是“风水”;而以周易为基本理论,按照“人天合一”的要求,以包含特定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来指导人们选择和建筑最佳的生存、生活、工作场所的一门学问可称之为“风水术”或“堪舆”。

正信的古代堪舆主要是一种环境与景观学,从仰韶文化的雏形,发展到今日,内容概括性显得更宽大,内涵更深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雷铎在凤凰台的世纪大讲堂里表示,堪舆学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充满科学理性的部分包含了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地文学、水文学、气象学、物种学、生态学、材料学、环境学、建筑学、哲学和美学等的智慧,这与跨文化交流不无关系;同时,它的另一面也脱离不了迷信色彩、玄学意味、神秘主义以及商业利益的渲染。

站在科学发达和科技进步的今日来看风水学,学者有必要进行去粗取精的工作,破除糟粕的那些迷信内容,严谨坦诚地将风水学与现代科学做合理的接轨,步入理性的学术殿堂,方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其作用。

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输入的同时,一些盲目的追随者无论优劣,照单全收,迷失自我,把自卑与放纵的意识看成自主权的范畴,将传统伦理道德贬为腐朽的、僵化的行为。在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灌输下,渗透到许多领域,华人社会原有的规律面临混乱的局面,如果坐视不理,长久下去,甚至可能会出现逐步解体或同化的局面!

当然,传统的伦理道德也有必要经过智慧的审视,顺应时代的要求,从中筛选实际有用的部分,作为教育下一代培养内涵的教材。例如佛家的因果观,儒家的仁义观、道家的知足观,都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灵魂文化素质,是值得持续发展、重新包装并积极输出的优良传统文化。


三、结语

国与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在特定国情的环境许可下,可尝试增加多方面、多层域的文化交流,提升彼此之间文化意识的交织,把重点放在彼此文化之间的直接接轨,专注在核心价值的比较,互补不足并融合各自优质的文化。

美国宾州克拉里恩(Clarion)大学的斯迪奎兹(Dilnawaz Ahmed Siddiquiz)在《跨文化交流研究范式:走向后理论》中提出,跨文化交流不能仅仅限定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流的层次,而应从跨学科的角度有助于不同文明,决策群体之间的对话。跨文化交流的学者,特别需要在帮助解决由性别、种族、民族、等级、宗教和社会经济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中发挥作用。

无论是文化载体或文化精神本身,都是文化交流的珍贵部分。
对自家文化的培养和教育,方能消除因傲慢和自负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虚无意识。

由对外来文化的平视与虚心学习所孕育出来的文化自信,有助双向文化交流的推动,符合跨国的各民族各文化之间的利益,文化在交流中才得以健康地整合、溶汇并升华。


Photos: 辉煌

标签: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