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随笔
这里没有辉煌的话语,只有最普通的声音。
星期四, 十月 05, 2006
请别小看“发烧录音”
韩山元
早报副刊
21.7.2006
请别小看“大家唱”
近年来,怀旧老歌大家唱蔚然成风,许多民众俱乐部纷纷成立歌唱组,主要唱的是老歌。他们还经常主办怀旧老歌大家唱晚会,让老哥老姐以歌会友,也用歌声唤回青春岁月。
本地规模最大的“大家唱”是由创新科技赞助的“昔日好歌大家唱”,今年已进入第5个年头。这项活动每年都吸引约2000人参与。7月8日晚再办千人大家唱,虽然与世界杯足球赛撞期,但是球赛没有踢垮“大家唱”,当晚盛况依旧。
就在同一晚,海南会馆礼堂也有个“怀旧老歌大家唱”晚会,出席者约200人,其中80多名来自裕廊西的玉宝苑民众俱乐部,整个礼堂座无虚席。
有人以为老歌是属于老哥老姐的,其实,不少年轻人也爱老歌,至少是不排斥老歌。国家艺术理事会配合艺术节举办的“街头看戏乐”,有个很受欢迎的节目是老歌新唱,演唱者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而到大巴窑中心听歌的数百名歌迷却是老中青三代人,老歌能缩小代沟,这个作用就不能小看。
老歌也跟人的年龄层一样,可以大致分为中年老歌与暮年老歌。台湾的邓丽君、童安格、潘安邦、费玉清、蔡琴等,以及中国大陆的郭兰英、李双江、杭天琪、苏小明等的经典名曲,是中年歌迷的最爱,可算是中年老歌。更早的周璇、姚敏、盛家伦、斯义桂时代的经典名曲,应算是暮年老歌。中年歌手爱唱暮年老歌,费玉清、蔡琴在这方面最为突出。
我一直思考一个歌曲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中国新一代的满族很少会讲满洲话?然而蒙族、藏族、维吾尔族都还在讲本族的话,连东北人数不到一万的鄂伦春族、赫哲族都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原因也许不只一个,但我注意到,蒙族、藏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都有丰富的民歌,而满族的民歌在哪里?谁在唱?我有收集民歌的爱好,多年来只见到一首满族民歌《摇篮曲》,但从没听人唱过。
民歌也是一种老歌,一般而言,它的音域不广,曲式简单,容易上口,一人唱百人和。民族语言能有效地保留在民歌中,只要这些歌曲没有成为绝响,这个民族的语言就不会消亡。
老歌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它除了让人们的心田得到滋润,心灵相连相通之外,还能激发人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在英语是强势语言的新加坡,不少从小念英校的中年人,华语讲两三句就“死火”,但是由于爱唱歌,竟然被邓丽君、蔡琴迷住了,心灵跟着这些红星走,于是就随着邓丽君、蔡琴的歌声走进华语世界。
我们会馆就有几个中年会员,从小只读ABC,刚来会馆活动时,只能讲很简单的华语,与大家沟通主要用英语和海南话。只过了一两年,他们的华语变得相当流利,问他们学华语有何窍门,回答是:常常泡卡拉OK,华语很快就OK ,而且还看得懂不少华文。
大家一起唱老歌,歌声中分不出谁是华校生英校生。多多参加大家唱,华校生英校生,大家很快就不“生”反“熟”了。
请别小看“发烧录音”
小弟曾经是音响发烧友,看到山叔写有关邓丽君和蔡琴的老歌,不禁让小弟联想到她们在音响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华人的地方就听得到她们的歌声。
多年以来,音响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发烧友,她们的CD是不可不备的,除了归功于专业唱功和动听的歌曲之外,专业水平的录音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多花几块钱购买一张优质的录音CD肯定是物有所值的!
音响世界吹毛求疵的习性,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空间,吸引了中上级消费能力的听众,其中不少是洋派的华人;这些发烧友为了显露品味和贵气,纷纷以西洋歌曲唱碟试机,洋调比比皆是,一点创意空间也没有。。。
这种认为华族歌乐是“劣等级”的思维,直到小邓与老蔡鉴听级的CD录音出现,才出现转机。。。
如今,每年在新加坡举办的音响器材展览里,只要你手里拿出她们优质录音的CD唱碟来试机,你是可以放心地坐在“皇帝位”上(最佳音效的位置),或是跷起二郎腿,或以满足虚荣心的方式来听歌都行。。。 哈哈哈。。。 因为她们的唱功和曲风,无论是老歌或小调,一个充满磁性,一个甜美得惹人疼爱,稳住了音乐表演的两种重要领域,令人陶醉,可以让我们感到自豪,突显我们独有的民族流行曲风和唱功。。。 耳朵沐浴在绕梁的旋律时,在这本来只属于洋人的圈子里,我们可爱的两位“小女子”,在某种程度上,无形中似乎完成了对中高阶层的歌乐文化传承。
骆辉煌
0607。26
Photo: downloaded from web
标签: 时事随想
星期二, 十月 03, 2006
花语:灵魂的灌溉
忽然想起某文人好象曾比喻蝴蝶为花的灵魂,蝴蝶到处飞舞就是在寻觅自己的身躯。。。多么有意思的比喻啊。。却带有一丝无奈的惆怅和一点遗憾。何不把它看成是蝴蝶在给无数毫无生气的花儿,灌溉柔情的灵魂呢?!
Photo: Cameron Highlands
标签: 图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