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记忆
过去的,有人想要紧捉不放、有人选择忘记、有人默默闪避。
同在一个住宅区里生活,放眼所及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都带着某种“符号”意义,暗地里召唤着我们的过去。即便是个体的过去,或是共同的过去,早已在这些景物里,烙下我们共同的足迹。
写九月份的《生活杂志》专题,发现两个新进导演的共同点,他们童年的居住区,一个已经成为过去,一个即将被拆除。唯恐失去集体记忆,他们于是选择用镜头,纪录了稍纵即逝的记忆,说着大家的故事。
有了纪录,从此不必猛然想起,只需轻轻回忆。
纪录其实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替上下两代建造一座时空的桥梁,方便大家在记忆里继续往来。
记忆这东西,是脑海里的产物,也是情感的依附。
通过我们的感官去追溯过去,我们叫它作“回忆”。
情感,为回忆点缀意义。
甜美的记忆,叫回忆忘了回归现实,宁愿徘徊在陶醉。
如果没有纪录,甜美的记忆会因为符号的失去而转淡。渐渐地,这个回忆也会失去以往的魅力,而那些还没忘记的人想方设法让自己忙碌,让自己忘记。
然而,我们尝试忘记,却总是在回忆。我们尝试回忆,但又无法回到过去。
即使影片纪录了过去,回忆的同时,却也有许多已经忘记。
停下脚步问一问自己,我们是否能够抗拒?
抗拒离我们远去的过去?抗拒凝固在时间流程里的点点滴滴?
群体认同的符号,叙述了一代人的心情,揭开了个体的回忆,也打开了许多人深琐的记忆,更诠释了历史对于我们寻找自我过程当中所透露的讯息。
有人觉得这样未免太感性?我说这是大家都有的自然反应。
每当我们对现实不甘心时、对自己放不下时、对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无法割舍时,都很容易陷入情感的循环。就看我们愿不愿意面对,这种先感性后理性的自我审视。
因为所有的璀璨或不甘,在能量耗尽的结果是理性的沉淀。由感性到理性的动点,比起未经感性的理性,更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Photo: Mt Kinabalu Nature Park
祝愿马来西亚50周年国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标签: 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