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三月 27, 2007

以德报怨的实例

“以德报怨”不属于精英阶层的学问,只要有心,平凡人少了学术上是非对立观念的挣扎,反而比较容易舍下多虑的包袱,以坦直的率性,将恻隐之心掏出来,该用时就用,自我价值判断的过程当中多了一份将心比心的人性温暖。

能言善道的人,不一定懂得生活。

懂得生活的人,不一定能言善道。

经济力量和才华学识在萎缩的仁义空间里,显得有气无力,成功在于有足够的能力平视异己,而不是迷思在仰视权力,俯视谦卑的善意。

以下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共勉之:

===================================================================

报怨

新闻 > 早报副刊

2007-03-27 彭飞
http://www.zaobao.com/fk/fk070327_502.html

电视新闻报道,中国济南有德士师傅驾夜班车时遇劫,他奋起反抗,遭劫匪捅了两刀,而劫匪也在搏斗中受了伤,双双送院急救。德士师傅的妻子获讯赶往医院探望丈夫,见受伤劫匪无人代缴交1000元住院押金,怕他因此延误治疗,夫妇俩于是不计前嫌,慷慨解囊相助。这位平凡的妻子对着镜头淡淡地说:不管他是好人坏人,总是一条生命,咱不能见死不救。

  这对夫妇是一座城市里极其平常的劳力阶层,终日卖力流汗为生活打拼,日子决不富裕,但身子里流着的高贵血性,喷发出了道德的无比能量,整座城市都被感动。济南城内许多德士与私家车相约在车上扎上红蝴蝶结,向这对夫妇致敬。

  明代文人曹学佺写过脍炙人口的名句:“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世间读书人迂气腐味太重,功名利禄先行,自我放中间,仁义置两旁,天人交战之际,仗义的竟常是市井厮混的屠狗辈。知识精英精于计算,处处设防,免遭算计,对人又极度不信任,道德灵魂铺上保护膜,日久成茧,已渐渐失去感觉。

  中国中学教材里广泛采用的《中山狼传》,这篇明代短篇小说记载一条狼被猎人追逐,便装出可怜相向东郭先生救助,东郭先生把狼装入书袋中并骗走了猎人。狼获救后从袋中出来,立即现出了狰狞面目,要吃掉东郭先生。这时,来了一位老者,用计把狼打死,东郭先生才获救。

  小说嘲讽迂腐懦弱、善心泛滥的读书人,指出对坏人发善心,对敌人讲宽大,常有自食恶果的危险。教材教导学生要牢记这个深刻教训,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和广义上所有坏人,千万不可心软与手软,姑息养奸者必定深受其害。这套价值观在幼小心灵生根后,一种冷漠习性便逐渐形成,最终化为病毒,通过呼吸相互传染,构建心灵加锁的社会。

  不幸的是,类似的教材从未在我们的生活里消失,各个活生生的实例通过威力无比的大众传媒,深入千家万户,给原已脆弱的善心义举狠狠重击,而冷漠与麻木从此得到了更厚实的盾牌。集体沉沦从来不需要借口,当一个个道德形象被砸碎、伪善面具被戳穿,我们能挺直腰杆说话的空间早已萎缩。不相信道义的社会,历史课本中的所谓“乱世”,已在门外轻扣。

  如今,“东郭先生”已经成为华语中的贬义词,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然而,世间知识精英饱览群书,必然知晓狼的凶残本性,有知识而兼具善心,必定对世间种种不幸与沉沦满怀悲悯。狼尽管作恶多端,在它生死关头动了善念救它一把,盼它得救后灵魂能重生,“东郭先生”虽然迂腐,毕竟仍有其可敬一面。让迷途者知返,令邪恶心灵重归纯良,这岂不正是许多宗教家的崇高情操?

  中国汉朝浙江绍兴有个陈嚣,为人忠厚忍让。小时候有一次在城外水边捕鱼,有人要偷他的鱼,陈嚣发现了,偷鱼人急忙躲进草丛。陈嚣追上他,把自己的鱼获送给他,那人非常惭愧,不肯接受,从此以后再也不偷鱼了。

  陈嚣与纪伯是邻居,有一天晚上,纪伯偷偷把两家之间的篱笆拔起来,向陈嚣家的地里挪了一些,增加自己的土地面积。陈嚣发现后,等纪伯走了,偷偷把篱笆拔起,向自家地里又移了一丈,使纪伯家的地更大了。纪伯知道后很惭愧,除了把侵占的地全部归还给了陈嚣家,又将篱笆向自己这边挪了一丈二尺。

以德报怨,以德报德,一颗崇高的心灵不仅受人敬仰,他所散发的人格光辉,确实能让人迷途知返,也让这个世界因此更美丽。

  济南德士师傅事件尚有后续,人们为这家子的以德报怨精神所感动,纷纷捐助医药费达万余元,但他们即刻拿出2000元捐给一位患白血病的小女孩,其余善款全都转赠“见义勇为基金会”。这是平凡的一家子,却在无意间为世间德行善举作了完美的示范,较之坊间惺惺作态、沽名钓誉的伪道德假善行,等次高出千百倍。


Photo: Pulau Ubin Boat Man

标签:

友人婚宴上的尴尬事

看了小胖写有关婚宴上的尴尬事,联想到几年前朋友的婚宴也曾发生类似的尴尬事。

话说台上的司仪受指示为上第一道菜高声助兴,语毕台下不动声色,司仪站在台上干着急,忙补话,赶紧将钢琴演奏拉前,怎知钢琴的麦克风一声不发,灯光也不听话,钢琴师是新人的朋友,本着专业的精神,继续在黑朦朦的台上演奏,司仪手足无措,站在台上发愣,新人当然火冒三丈,大家心照不宣,众人差不多苦等了7分钟后才见上菜!

结果发现原来餐馆的灯光师与音响师是同一人,酒店让他一人身兼二职,听说楼上餐馆办的席桌较多,当时他便是溜到楼上去帮忙了,只留下女朋友看守,结果女友越帮越忙。

新人是我的朋友,而新娘在她的公司里又以组织能力超强见称,当晚请来了公司不少老板级的人物,绝对不容有误,婚宴前半小时她叫我到控制室探一探,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说明来意后却被信心爆棚的工作人员拒绝了,好歹小弟也做过几年的音响,然他宁愿把一切交托给音响菜鸟的女友,这下出事无话可说了!


厨房是第一次以全素食的材料烹调,在慌忙中一切显得慢半拍,当时餐馆经理和厨师沟通上的误解,才出差错,庆幸后面的菜都出得相当顺畅。

事后新人与餐馆经理的谈判结果是餐馆免收三席的钱。

故事够辣吧!?
发生在新加坡一个四星级的酒店餐馆,想不到吧?

有时候,你不得不开始怀疑接踵而来的不顺是否与婚期或新人的八字有关?
我不以为然,因为这是很明显因疏忽导致的问题,

做事没信心寸步难行,太有信心则容易自我催眠,以为不会出错的时候,也是警惕最弱的时候,疏忽就能乘虚而入,把事情给搞砸了!


Photo: Taken @ Sungei Buloh

标签:

星期一, 三月 26, 2007

不坏花香而自香

带你走上文化殿堂的大道上,却把你留在大门外,要你自己推门而入。
步入大堂内,眼前百花齐放,耀眼夺目,一时间受宠若惊,不可自已,右手正摘着心仪的康乃馨,忽然在不远处闪出炫目的玫瑰,霎时间下意识地移动身躯左手也伸了出去,“啪”的一声,结果发现脚底一不留神踩着了自己最喜欢的七星针!

遗憾之余,回头一探,更是惊慌失措,脚跟后头烙下满地杂乱无章的残迹,原来我陶醉的步伐,已将满室花朵野蛮地践踏,遗留下的是一幕不堪入目的悔恨景象。

自由的选择固然令禁锢的意识获得喜悦的释放,能够参与文化的飨宴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想象,然自大贪婪的人心往往落入选项的彷徨,匮乏细心的引导,循循的善诱,岂不是一厢情愿地把所有人的境界都想象成鼓盆而高歌的庄子、面对拈花而微笑的迦叶?

敞开胸怀,遨游于自在的开发,天马可以行空,章法终究不能尽弃,次第的发见内心的本然,可以避免鲁莽的冲撞,千万别糟蹋了满室的花香!


Photo: 七星针花

标签:

皆以“德”报之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反问道:“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孔子主张以率直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用坦直来回应怨恨,用恩惠来回报恩德。

其实,如果胸量足以“以德报怨”,接下来当然也可以“以德报德”啊!

如果行不通,那请问,连最令人崇尚的君子胸怀都弃之不理这些施怨者,他们在这个社会是否应该被搁置在一个没人理会的角落呢?

如果觉得不切实际,乱了是非秩序,那摆在心里培养“以德报怨”的胸襟,不铺张不导引社会,总该可以吧?

施受者每一次都是个人的相关体悟,只要不影响社稷和法纪,无论怨德,都报以德,倘若做到了,即不伤害他人,又可以使世界更美丽,有何不妥?
至少道家不觉不妥,佛家更不用说了。

道理是死的,人心是活的,何时该做什么,有时需要的是直性的勇气,抛开知见,直接契入本然的心意,因为“以德报怨”虽然不易,但如果人家愿意,是否应该给予鼓励?
===========================
Photo: Kuala Selangor Bukit Melawati

标签:

观后感:"《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讲座


“文化不是外来的灌输,文化是各自内心的唤醒。”

说得好,但是如何唤醒,如何知道唤醒的文化是一种升华还是另一种自傲?就这点,于丹教授没有在讲座中提出具体的表述。

文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从古至今,文人学者们都有各自的诠释,我们一般的普罗大众,更是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或许把“文化”改成“良知”,把良知当成一生贯彻始终的文化,既不抽象又有实用价值吧!

她赞同人有三种层面的生活,一是现实里的真实生活,简单谓之“真”,第二是精神层面的“美”,例如音乐、美术、哲学等,最后的层面就是宗教所提倡的“善”。
将这三种层面如此归类是否她的创见并不重要,值得注意的还是为什么两个小时的讲座下来,除了以儒学和道学作为轴心,引用一些西方哲思加强观念的理解,看似浑然天成,却像是有意避开宗教的善导训示,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只觉得许多知识分子既看到宗教的“善”,却不愿多谈,更遑论去探讨其“善”之建立基础是否与一般非宗教的“善”之间有异同,这是令人感到可惜的。

于丹在演讲结束时,送给大家两句祝语,“活在当下”虽然论语偶尔也提及,但它更像是佛教的特色,再来就是“生命就在你手里”这类忠言,可以说几乎是所有积极的哲学思维都主张的东西。

与其说于丹在推崇儒学,不如说她喜欢把儒学中找到的一些符合自己与现代人口味的表面论调,凑合其他哲思一起炒一盘有条有理但味觉不一定完全搭配的炒饭,饭能给人温饱,能够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一来相信她那罕见的个人口才魅力居功不少,二来可能是她编织论点的巧思,让人有豁然开朗的心情,最后更可能是因为后现代的冷漠与孤寂,触动观众内心对生活若干无奈的共性,渴望无依无偎的意志得到积极哲理的洗礼,至于实际促成透视生命并改变生活的具体方法与内涵,则忘了要去关心。

于丹成功地凝聚了所有细心宁听的耳根,赢得了如雷的掌声,安抚了对国学退失信心的游魂,然而她的讲演内容却显得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到喉不到胃,甜美的开胃菜,随后捧出来的主菜似乎与菜单上注明的有别,东一盘西一碟,好几道都不同,然后告诉你这些菜和你之前所点的主菜无别,统统具备一样的酸甜苦辣味,任君选择,有何不快?

最后又补上两道人人都容易接受的甜品,以甜美味觉把食客从之前对菜色的困惑拉回到她的自信风采,叫食客忘了追究原由,也让食客下意识的掌声澎湃,成就了一幕璀璨的谢幕礼。



这种随性也许可以用“新时代化”作为正名的方便,然顺一己之意自信地更换菜肴的作风,也许达到了普及大众的生动,但能否找到恰当的运用契机就有待商榷,再则,以大众对古论经典的有限认识,果真能做理性的判断吗?

于丹积极推崇古人的智慧应该走入人群,敬而“近”之,其用心可见一斑。
她通过对国学的重新包装、混合、刁钻灵活地、表相式的呈现方式,文字与概念的游戏不停地在交织,致力于推动国学走入人群,贴近人心,才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就这一点,她的手法体现了少见的宽度,但觉得好像忽略了各家学说本有的精度与深度,难免有人会认为这似乎是一种有意无意地向相对保守的、严谨做学问的、虚心研究内涵的、为朴实地升华精神生活而默默作努力的学者所发出的讥讽。

她对《论语》给予她的激荡与感悟通过对一些其他哲思与儒学论点做衔接的阐释,再由她脸上释放出的光彩以及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的自信挥洒,也许成功地传达了其内心的激荡,却因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日常生活中她是如何具体的以论语中的智慧来解困,让人感到她白白浪费了一次真诚与观众直接交心的良机。
不以为然者也许开始质疑她对理论精深认识的实力,感受到她在落实经典智慧于真实生活中的无力感,毕竟一场再怎样精彩绝伦的讲演,也无法直接反映学人的真实面,倘若能言善道也能够与观众谦卑探讨、诚意分享自己的一小部分,相信比较能够通达表现自己真正感悟的情境吧?

无疑的,这是一场才华横溢的飨宴,令人飘然于浮华的遣词用句,惊叹之余,开心不已,暂时脱离俗世的纷纷扰扰,回神之时,方知我还是我,你还是你,一切与昨日无异。
拆掉身份地位的围墙,割断精神阶级的藩篱,于丹为普罗大众步入文化殿堂做了一次用心良苦的精彩示范。

与此同时,千万别忽略了对文化殿堂内多元化文化里各自的原汁原味给予应有的尊重与保护,启迪是好的开始,接下来如何咀嚼经文中的内涵和融会贯通的落实才是关键所在,因为生活不是理论或思维,它是实实在在的历练与体会,脚踏实地,由外相走入内心,老老实实跨出探讨善用古人智慧的步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与古人相会,结伴同行。



=====================

Photo: Leaf taken @ Mac Ritchie Reservoir
Photo: 于丹相片转载自 新加坡《我报》网 http://www.mypaper.sg/

标签:

转载早报:《中国"国学超女"于丹 以现代语言诠释千年智慧》

于丹教授在演讲结论时,送给大家两句祝语,“活在当下”虽然《论语》偶尔也提及,但它更象是佛家的特色,再来就是“生命就在你手里”这类忠言,可以说几乎是所有积极的宗教哲学思想都主张的东西,不得不佩服她善用各家的智慧,混合为一种现代人容易接受的语言,犹如跳动的音符,将几首歌里的“Do”“Re”“Mi” 统一拼凑在一起,再谱成另一首似曾相识的歌曲,添了创意,缺了严谨,闷了学者,乐了媒体。


以下是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关于丹讲座会的内容与现况的中肯报道:


中国"国学超女"于丹 以现代语言诠释千年智慧

(新加坡)联合早报  (2007-03-25)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7/03/zaobao070325.html

● 张曦娜

中国“国学超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昨天在新加坡掀起了一阵“于丹旋风”。

  昨天下午3时在仁定巷传媒中心举行的于丹讲座“《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盛况近年来少见。近1300名听众参与其盛,听众来自各个年龄层,年轻人也不少。

  一些没有事先报名的公众甚至临时慕名而来,演讲开始之前,等候进场的人龙,从传媒中心大厅一直排队到厅外。本报临时在场外增添200余个座位,并安排两个现场直播荧幕。

  同天早上,在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举行的另一场于丹讲座《〈论语〉心得》同样爆满,参加人数远比原来预定的300名还多出100名。

  于丹教授自去年年底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论坛》栏目讲述《论语》之后,迅速红遍中国大江南北。其著作《于丹〈论语〉心得》更是洛阳纸贵,问世后持续高踞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于丹讲座“《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由联合早报与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讲座主席为孔子学院院长许福吉博士。

  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说,于丹在这次紧凑行程中,能够抽出时间接受早报的邀请,为读者带来一场如此精采的演讲,在两小时滔滔不绝的演讲中,让全场鸦雀无声,陶醉其中,使他又感激又感动。

  他说:“于丹讲座获得读者如此热烈的回应,可见新加坡人还是十分热爱文化的,这点教人感到鼓舞,也激励着早报在日后为读者举办更多的类似活动。”

  现场来宾新加坡儒学会副会长陈荣照教授说,于丹博学强记,能言善辩,对《论语》倒背如流,她又能在讲座中穿插故事和其他经典,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儒家安身立命之道与伦理覌念,弘扬孔子的理念,表述效果十分生动、清楚,很能够吸引听众聆听。

  陈荣照教授认为,于丹这种以普及化的方式讲述经典,有别于学术研究,对一般民众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她能引領一些对《论语》不熟悉的公众进一步了解儒家学说,这一点值得肯定。

  律师许廷芳形容于丹讲座是一趟十分享受的“文化之旅”。
  许律师认为,于丹对《论语》融会贯通,能够将一些小故事与人生、教育相结合,非常有效的将经典表达出来。但他也说,如果于丹能够和听众倾谈、分享她在人生历程中,《论语》如何帮助她解决问题,或许会更完美,但这也许也不能强求。

  退休校长冯焕好说,整个演讲如行云流水,她又能将古今中外一些故事适当引入,加强其对经典的诠释,再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因此很能令人心领神会。
以现代语言 诠释千年智慧。

  中国“国学超女”于丹在昨天下午举行的讲座“《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中,从论语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谈到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仁就是爱人,智就是知人,人要做的事就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

  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坦然。她也谈到孔子提倡仁爱,但他所提倡的仁爱并没有失去原则,例如孔子并不提倡以德报怨,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回报怨恨何如?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德”呢?孔子主张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即以自己率直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用坦直来回应“怨”,用“德”来回报“德”。

  于丹教授也说,子贡问孔子可否告诉他一个字,让他一辈子遵守。孔子说了个宽恕的“恕”,说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能够对人宽容一点,其实自己也变得天宽地宽。

  于丹也谈到庄子的一个观点“外化内不化”,也就是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外化”是对于外在社会环境的通达顺应,外化是在社会中生存之道。所谓“内不化”,指的是坚持每一个人内心深处自己的标准和态度,以及自己内在的价值取向。

  于丹并以“活在当下”、“生命就在你手里”作为讲座的结语与对来宾的祝福。讲座在仁定巷传媒中心举行,由联合早报与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联办。


=========================

Photo: 于丹讲座的相片转载自 新加坡《我报》网 http://www.mypaper.sg/

标签:

星期四, 三月 22, 2007

别来无恙

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吧?
其实,人一直都在,心却往外跑,有许多话要说总是心重手轻,懒惰习性。

平时每天上网不以为然,回家乡一段时间,才感觉到上网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决定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尝试延续这里的生气,让自己慢慢从乡情的舒适感苏醒过来,接受迎面而来的现实挑战。

好戏烂戏陆续唱,看官别走开。
=========================
Photo: Mac Ritchie Reservoir

标签: